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对于许多年轻父母来说,"国产奶粉"总有那么点让人不放心。而对监管者,"国产奶粉"就意味着九个部委的决心之举。昨天(20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信部、公安部、农业部等九部门座谈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这也是国办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后,"原则"第一次化为"措施"。
从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兼并重组,到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境内分装。严抓奶粉质量的层层分解动作,能否成为舆论漩涡中中国乳业的诺亚方舟?
奶粉生产"五不准" 参照药品管理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距今已近5年,5年中,这个涉及这个国家最年轻一代口粮的行业,行走在夕阳里。对挂牌三月的食药监总局,"奶粉"也是最不能承受之重。此前如雷贯耳的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在昨天终于由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滕佳材率先透露实施细节,"五不准"掷地有声。
滕佳材:要求生产企业不准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不准分装生产,不准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准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在食药监总局公布的新举措中,"参照药品管理"一条引来最多关注。生产许可参照药品,认证模式参照药品,乃至追溯机制和包装管理等,一律参照药品。
滕佳材: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和原辅料使用备案制度,将要求企业生产的每一种产品,其配方和生产该种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必须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如有变更,也必须提前申报。
部位、协会、企业:国产奶粉质量好于进口
4月底,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公布中、外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样检测结果,称国产奶粉质量好于进口原装产品。如此积极结论,引发激烈争论,中国奶粉的安全性,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对此问题,部委、行业协会和企业站在一起。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巡视员王锋:连续5年开展专项整治,取缔不合格奶站,打击非法收购营运黑窝点。目前,全国共有持证奶站1.3万个,比2008年减少近7千个,减幅达34%。7980辆生鲜乳运输车全部纳入严格监管持证运输。从2008年到今年1季度对全国生鲜乳的监测中,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7.8万批次,三聚氰胺含量全都合格,未检出皮革水解物等违禁添加物。
滕佳材:2011年到2012年,质检总局累计监测国内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12082个,发现问题样品仅有93个,问题检出率是0.77%。
国产奶粉问题来自企业执行标准和监管模式
但对老百姓,数字的说服力似乎还不够。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也坦陈,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仍存在现实问题,有的,来自企业执行标准。
陈君石: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120多家企业,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原料奶的质量和安全性的控制难度较大。美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量比我国要大得多,但美国只有4个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
也有的,来自监管模式。
陈君石:政府今后需要严格控制新企业的申请,控制新建工厂的立项,梳理现有企业生产规模和原料配套是否匹配。
奶粉企业面临兼并重组
陈君石两句话,形容的正是中国奶企将迎来的天翻地覆。同样一盘菜,中国有120多家企业分吃,而美国只有4家分吃,饱饥胖瘦,一目了然。未来是培养120多根豆芽菜,还是4个彪形大汉,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给出的答案是明确的。
高伏:大力推动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鼓励并引导企业实施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整合,逐步淘汰奶源基地没有保障、技术设备、检测条件落后的生产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在这一轮前所未有的严厉新规前,120余家乳品企业,有被淘汰的惶恐,当然也有胜出的期待。但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要想成为最后的分子,此刻也得有殷实家底。
滕佳材:生产企业必须具有自建自控奶源,对以生鲜乳为原料的,要求企业具有自建奶源基地。
现有120多家企业中,能有几家具备自建奶源基地的实力,我们不得而知;历经堪称残酷的监管之变,最后谁被淘汰、谁存活,也没有人知道。改革推进至此,主管部门的决心无人质疑,这一轮职能的交接中,没有任何一方希望负重起步;但监管者最期待的消费信心,至少在今天,看来并不清晰。
消费者:不管怎么样也不会让孩子冒这个险,我肯定还是会给孩子选进口奶粉。
消费者:我们国家从来都是有标准的,而我们的问题在于有标准不能够严格地执行。蒙牛、伊利都出过非常多的问题,按理说,以他们的规模不应该出现安全问题,但他们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不断被爆出,也就说明企业做大、或者政府加强监管并不能完全解决安全问题的。我还是很期待政府能够做出积极有效的举措,监督程序也要被消费者明确看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