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推销上半年玩新花样 瞄上老年人合同藏玄机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3-07-22 10:32

  保险消费纠纷一直被网友们所关注,中新网金融频道梳理上半年关于保险业务的投诉或举报发现,养老保险、VIP客户、汽车保险等合同条款中“暗藏玄机”。而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频频出现“存单变人寿保单”、“电销骚扰”、“飞单”等情况,有些保险公司或保险销售人员更是将触角伸向养老产业,金融保险知识了解有限的老年人在一些销售人员误导下购买保险而引发纠纷和维权事件。

  1月11日 中新网:泰康、合众推养老社区有门槛 保监会提示风险

  养老机构稀缺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是当你处在老无所依的忧虑中突然有人说“买一份保险即可进入养老社区,不仅提供一日三餐还有定期打扫、会所休闲。”你会不会动心呢?

  近年国寿、平安、泰康、合众等多家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模式进入养老产业,一些公司还推出买指定款保险产品可以入住养老社区的项目,这些项目听起来都相当诱人,但是门槛可不低。

  中新网金融频道在泰康人寿不动产投资事业部的官网上看到对养老社区的介绍:保险资金投资现代养老社区是寿险商业模式的重要创新。与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现代养老社区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一种“从摇篮到天堂”的保障和陪伴。

  中新网金融频道拨通了泰康、合众等保险公司的咨询电话。泰康客服人员给出了明确的答复:“趸交(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费)需要交200万,分年交的话一年交20万保费,这是最低的限制。” 客服人员表示关于入住年龄等具体细节还没有出来,要在2014到2015年才开始运营。

  合众客服人员表示:“我们这边是有一个门槛,当您满了65周岁的时候,可以入住,如果没有到这个年龄之前可以买这份保险,买了保险入住我们的社区就会有增值的服务和优惠。如果客户满65周岁,可以直接入住,需要交“门槛费”,一居室的话是35万到39万,然后加上每月的租金,加上每月的运营管理费。”客服人员表示目前这个项目只在武汉出售,沈阳和南宁已经开始动工了。”

  1月9日,保监会发布监管提示。关于购买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即可入住养老社区,保监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事项:一、不是购买所有保险产品均可入住养老社区,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方可获得入住资格。二、若您已购买了与养老社区“挂钩”的保险产品,还应关注及签署入住养老社区的正式书面文件。三、请关注入住养老社区的后续收费。

  3月13日 中新网:保险推销出现新花招 "VIP""核实保单"成噱头

  中新网金融频道接到两位市民反映他们被保险推销员骚扰的经过,保险推销又出了新花样。如果您接到类似“升级VIP客户”、“核实保单”的电话,需要多留意了。

  市民曹先生是某家保险公司的客户,一日接到保险公司电话,保险公司称要为他升级成VIP客户,并为他上门办理。“我变成VIP之后就崩溃了,称专人负责,这个推销员天天给我发短信打电话,一天还不止一条,给我推销了一款**理财,但他开口不讲是个理财产品,只提这次有个免费10日游香港的机会,说了半天,我一看单子,买了保险才能免费旅游。后来我发短信,客气的跟他说,以后类似广告就不要发来了。他道歉了,不发产品广告了,但是天天嘘寒问暖,随时向我灌输保险思想,怎么说也不好使。”

  市民张先生也接到了类似的电话,工作人员称要核实保单。“我是这家保险公司的老客户了,保险公司打来电话让我马上到营业厅,说我的保单有问题要进行核实,是统一下达的命令。”

  据张先生反映,开始他相信了并询问地址,但该名工作人员给的地址并不是保险公司的办公大厦,这引起了他的怀疑。“后来我问他,你们保险公司核实保单,为什么要客户跑过去,我反复询问,保险推销员改口说有一款保险很适合我,如果有时间可以来营业厅看看,之后就开始推销他们的产品。”

  3月15日 中新网:客户存单变人寿保单 老年人受害居多

  金融频道综合报道,在 3•15临近的这几天“存单变保单”又有多起浮出水面,当事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家属发现找上门后金融机构往往以各种方式拖延,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新华网3月13日报道,辽宁省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2012年度消费维权典型案例显示,“存单变保险”的侵权行为仍然高发。张先生辛苦攒了半辈子的积蓄,一不留神竟被银行“买成了保险”。2012年2月,鞍山市消费者张先生将50万元存入一家银行鞍山市铁西支行,然而,当张某取款时却被告知50万元不是存款,而是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的10年期的保险。如果张先生支取即是退保,将损失5万余元。经鞍山市消费者协会调查发现,该银行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和知情权,违背了诚信经营的义务,应予以退保。最终保费全部退还,消费者张某的权益得以维护。

  彭城晚报3月14日报道,郑先生在段庄广场附近的一家银行存款,结果1万元钱被忽悠成保险了,现在闺女等着出嫁,连陪嫁钱都没有,实在没办法只好先给闺女打欠条。郑先生到银行存款,柜台工作人员问存活期还是定期,并称活期到期利息少,定期到期利息多。郑先生当时想,一时不等着用钱,就存定期了。该工作人员又称,那就存3年的吧,3年到期,还可以送一份保险,而且利息还高,每年1000多元。可是次年起,保险公司就催他继续到银行存钱,而且必须连续存3年,3年后就可以取出来。郑先生赶到银行对此表示质疑时,对方才告诉他当时办理的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保险业务,眼看已成了事实,郑先生也只好认了。今年3年期限已到,一到银行取钱,银行居然告诉他取不出来,而且要一直缴到10年后才能取出。

  太原晚报2012年12月31日也曾报道客户被忽悠要求退保却屡遇障碍,74岁的张老先生带着7.7万元到学府街长治路口东南角的山西工商银行高新区支行存款。刚进大厅,就碰到一个身着正装的工作人员。得知其要存款,这位工作人员十分热心,极力向其推荐一种理财产品,说利息比普通存款高。张老先生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7.7万元全部购买了那份产品。几天后,张老先生将此事告诉了回家探望的女儿。女儿发现手中的东西不是存单,也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而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的一份投保单。张老先生急忙带上相关手续到银行找那位工作人员要求“退保”。但给张老先生办理保险的那位“热心”工作人员不愿出面,经银行经理联系,一位保险公司的李姓女经理接待了张老先生。但张老先生要求退保的请求被拒。不得已,张老先生决定“退一步”,表示一年后取回本金即可。由此,双方达成了一个书面协议。不久前,协议日期到了,保险公司却又变卦,坚持要扣掉6600多元手续费。

  4月4日 中新网:清明节险企低价博眼球 电销被网友吐槽像恐吓

  清明小长假已如期而至,出门踏青感受春意成了很多人的不二选择,保险公司也应景的开始了相关保险产品的宣传,各大保险公司网站纷纷推出“大减价”吸引眼球,车险宣传也搭上小长假“顺风车”,还有一些微博网友接到了保险公司的电话推销,网友戏称“压力山大”。

  每到假期,保险公司便纷纷摩拳擦掌,各大保险公司的网站也是“春意盎然”。这次的宣传说来挺有意思,各大保险公司网站纷纷推出“大减价”吸引眼球。“踏青旅行必备5元起”、“清明小长假国内旅游险4.5”、“清明踏青海陆空8折起”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显著位置都被清明小长假宣传占据。

  旅行意外险低价攻势确实能够吸引眼球,但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要特别留意,第一是注意保障期限,低价的意外险往往保障的时间较短。另外低价意外险往往会把高风险的运动列为免除责任,如果出行会涉及类似探险、攀岩、潜水、马术、卡丁车等高风险的活动应该选择保障更全面的意外伤害保险。值得注意的是,在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时最好要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由于意外伤害保险只承保由于意外伤害所造成的死亡和残疾,而意外伤害医疗附加险则承保由于意外伤害造成的医疗费用。相对而言,该附加险的使用率更高。

  6月20日 中新网:记者调查车险快速赔付:宣传称“1小时”实则难保

  日常生活中,驾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而驾车上路,各种小摩擦在所难免。发生刮蹭时,进行勘察处理和办理保险赔付的速度,成为消费购买汽车保险的重要参考因素。快速赔付、先行赔付、一日赔付等新服务基本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标准服务。但想通过快速通道完成赔付并不简单。

  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赔付过程耗时较长。太平洋保险客服人员表示,一般情况下3-5日内可以赔付到帐。平安保险的快速赔付时间是3天。然而中国人寿客服表示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

  大地保险在其汽车保险网页上有“小额案件现场即可完成理赔”的字样。人保财险和天平汽车保险,也给出1小时的快速赔付时间。但是客服对“1小时”的解释可能和大多消费者的理解有差别。

  人保财险在其官网上写着“1小时内完成单证收集、理算、核赔工作并安排付款”。据中国人保的客服解释,“1小时”是指可“安排付款”,到帐时间需要看银行转账速度。天平汽车保险宣传“最快1小时赔付”,客服表示“1小时”是最快速度而不是平均速度,很难在快速赔付的时间上给出一个明确的保证。

  5月13日信息时报:中华保险输错车架号车主投诉“保单失效”

  据崔先生介绍,他是在2011年7月购置的新车,并在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佛山顺德支公司投保了机动车交强险和商业险,交强险费用为950元。去年崔先生的交强险在该公司续期一年,因为没有出险记录,费用降为855元。

  今年4月中旬,因多次接到其他保险公司电话车险的推销电话,崔先生便萌发了换一家保险公司投保的想法。但出乎崔先生意料的是,平安车险和阳光财险给出的交强险报价均为950元。按常理来说,连续投保两年内没有出险记录的情况下,交强险的保费理应降为760元。但两家公司都没有任何优惠,而给出的理由竟然是崔先生的车处于脱保状态。

  4月20日左右,崔先生拨打中华保险服务热线电话,希望得到解释和解决方案。但接线的服务员并非第一时间帮他解决问题,而是热心地询问是否继续续保。对他的问题,则表示不是其责任范围,“像踢皮球一样,给一个当地机构的办公电话让我去寻求答案。”

  5月8日,崔先生告诉记者,中华保险仍未给他任何答复。至于为何会“脱保”,崔先生告诉记者,他核对保单上的车架号跟行驶证上的信息才发现,保单上的车架号竟将数字“8”写成字母“B”,即等于该保单无效,难怪别的保险公司查询不到他的投保记录。对此,崔先生表示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希望对方能对其两年脱保状态下的潜在风险进行赔偿。

  5月20新法制报:车辆出险不能去4S 店维修?中国人寿财险遭投诉

  车辆出险后,保险公司却不准车主将车送到4S店修理,而要送到该公司指定的修理厂,中国人寿财险的做法让客户心生不满。

  今年4月,刘先生的爱车在进贤出现单边交通事故,前大框、前大灯、前杠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刘先生拨打了人寿服务电话,勘查员看过现场后,让刘先生就近将轿车送到事故所在地的修理厂进行修理。刘先生当即表示,想把车送到4S店去修理,但中国人寿进贤分公司和南昌公司的勘查员均表示,因为4S店没有和人寿财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如果到4S店修理,产生的差价要车主自己承担。刘先生只好无奈地将车送到了指定的汽车修理厂。

  5月16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人寿从来没有指定修理厂,这次可能是勘查员对政策理解错误。客户可以选择到4S店去修理,也可以到修理厂修理,公司并不会强制客户。

  这位负责人表示,将责成公司有关人员对车主刘先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两天内向记者通报。截至发稿,记者并没有得到反馈信息。

  3月15日广州日报:保险公司中介业务员质素良莠不齐出险理赔问题多

  市民惠小姐投诉称去年保险业务员通过电话向她推销车险,写明有一次车身免现场修复,结果连续两次把车开到维修厂后却被以各种理由不修复,满腹怒气的惠小姐最终选择退保。记者采访发现向惠小姐推销保险的业务员其实是保险公司的代理中介。业内人士透露,保险公司的中介业务员质素良莠不齐,甚至存在“飞单”情况,导致客户服务衔接问题多多。

  惠小姐说,去年4月份的时候她发生一次追尾,收到一位自称是中保车险广州总公司业务员罗先生的来电推销,“还送一次免现场修复”。

  后来惠小姐在倒车时撞坏了车的尾部,她打电话给罗先生,“当时他答应得好好的,让我把车开到修理厂就可以。”结果第三天接到电话要求把车开回去,说因为没买某个险种不属于理赔范围。之后另一位业务员卢先生给惠小姐打电话,说罗先生已经离职,现在由他负责。“他(卢先生)说1月份再给他打电话预约,任何时候都可以修复。”

  到了1月初,惠小姐向卢先生预约,电话里卢先生答应安排,让惠小姐把车开到机场路某个修理厂,但这次又让惠小姐白折腾。

  记者跟随惠小姐到人保公司提出退保,出面处理的人保公司车险专业代理业务部项目经理曹先生说,罗先生并非直销人员,而是代理人,不过惠小姐买的确是人保的车险,也的确可以享受一次免现场修复,惠小姐车子的问题不大,都可以修理,只是当时业务员“处理方式有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保险销售都采用代理销售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业务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理赔问题很多。“纠纷增多与从业人员的素质、监管和保险公司的安排都有关系。保险公司就是人海战术,保险业务员收入低流动大,很多时候业务员走了,客户就没人服务或服务不专业。”本身是保险代理公司总经理的莫先生表示。

 

相关链接:

养老保险:如何更保险
太平洋保险拒理赔遭起诉 负责人声称认识某领导
保监会鼓励农业 保险产品创新
海口保险难觅“高温险” 意外医疗险可获部分保障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