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多在外地送检周期长查处有难度
为何“五毛”食品多次被媒体曝光,但学校周边仍有销售,屡禁不止呢?
海口市食药监局食品流通处一工作人员称,“五毛食品”的厂家多在外地。“平时我们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看清外包装上是否印有“QS”标志,即质量安全标志,以及相关生产厂家、厂名厂址等信息。”该工作人员说,而像一些“五毛食品”生产企业在当地工商、食药监部门均办理相关的证照,是有生产资质的。
琼山区食药监局食品科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他们曾多次对学校周边的小卖部进行检查,“五毛”食品大多数是外地一些小企业生产,一些商家还是能够提供出部分“五毛”食品相应的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以及检验报告。“有了这些,说明厂家是有证生产,是由当地的相关部门颁发了证照,也有QS认证。”该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唯一担心的是,所在地的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使得一些企业“持证”生产不合格的“五毛食品”,销售到海南,这就使得他们执法存在难度。
对于这样的食品,监管部门需通过抽样送检,确定食品中的确存在食品添加剂超标等不合格情况,那么才能作为执法依据,对销售商家进行查处或下架处理,而不能因为其价格低认为这样的产品有问题。
该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五毛食品”种类繁多,要送到省级检测单位检测,时间最快也要一个月,这也给执法上带来了一定的难题。检测出有问题后,才能着手查处,由上级部门牵头追查源头。
专家提醒
“五毛食品”添加剂多多
儿童长期摄入影响健康
除了少部分“五毛食品”,大部分的“五毛食品”则能查询到QS认证、厂名厂址等信息,但这样就说明“五毛食品”能放心食用吗?
在一包名为“手撕素牛肉”的“五毛食品”外包装袋上,记者看到,该食品配料共有6种,而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达到了13种,其中包括甜蜜素、水溶性姜黄色素、碳酸钙等,记者不禁疑问:这吃的究竟是零食还是添加剂?
海口市食药监局生产处一负责人介绍,不少市民对于食品添加剂有所误解,并不是说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对人体无利,使用过量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这要求厂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不能超范围超量使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但不排除一些小作坊或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延长保质期、提高口感,在食品中过量添加或超范围放入食品添加剂。“像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食品本应加糖,却加了甜蜜素或糖精来代替。”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仍属成长阶段,长期大量食用这样的食品,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一健康专家李丽萍告诉记者,这些“五毛食品”成本太低,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卫生难有保障,孩子们吃了很可能患病。
李丽萍提醒广大家长,“五毛食品”里面有大量的色素、食品添加剂等,长期食用会沉淀在小孩的肾脏等,从而产生重大危害,还可能导致孩子厌食等症状。她呼吁,抵制学校周边的五毛食品,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学校也应担负相应责任,政府职能部门更要对其“出手”。
新华调查
“五毛食品”中的“任性”添加
廉价“问题食品”你敢吃吗?
破损溢油的小包辣条,傍大牌的山寨食品,添加剂“任性”添加……记者近日走访山东、河南等地农村发现,廉价问题食品泛滥横行。
“3·15”前夕,记者在山东采访发现,德州市庆云县一家大型批发市场是周边几个县市的食品集散地。一位干了10多年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个市场廉价食品有1元一包、5角一包、1角一包的。“小学生一般都买5角一包的。”
记者在一家“童乐食品”批发店看到,店内货架上摆放着糖果、膨化食品、饮料等上百种。有的小食品已过了保质期,依然摆在货架上。店主告诉记者,现在一天给各地超市供货400多箱,每箱利润2元,一天盈利有800多元。“干就没有亏的,六七百人的小学,一年最少能赚10来万元。”
而河南豫东地区一名小食品从业者告诉记者,除了面粉、食用油和辣椒,这些食品大量使用各类调味料和添加剂,为了口味,完全是人为“任性”操作。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3日公布了近期对山东六市批发市场和学校周边食品店抽检的“五毛食品”抽检结果,检验样品包括方便食品、糖果制品、膨化食品、豆制品等品种。不合格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超标。问题集中在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甜味剂(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及防腐剂(苯甲酸)超标,违规添加柠檬黄、日落黄等现象较为普遍,个别批次样品糖精钠的单位含量超标近10倍。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师程振倩表示,廉价食品受孩子欢迎,主要是因为口味较重,刺激性较大,易引起食欲。“为了取得一定的口味和鲜艳的颜色,(不法厂家)就大量使用着色剂、甜味剂等添加剂,有些甚至是非法添加物。”
近几年,不少省市加大了对儿童食品的监管力度。但是,不合格的小食品为何依然屡禁不止呢?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小食品之所以能够广泛存在,在于行业门槛低,市场利润高。在一些乡镇、村庄,小食品作坊甚至已成当地的经济支柱。(据新华社)